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现实的当下:有些子女不啃老,父母就已经很知足了!

发布时间:2023-08-12 04:12:25 来源:老伴儿风停夜泊

情感话题解读,带您走进更多的正向情感世界!我是你的情感解忧人,但你要懂得放过你自己!


【资料图】

文 | 风停夜泊

原创 · 抄袭必究

养儿防老,在从前多是养育在前、反哺在后的我陪你小、你陪我老的美德。既保证了社会繁衍责任,也保证了完整自我的一生的理想状态。

虽然,这一生不管怎么活都会有遗憾,不管如何都会时常伴有孤独。但是,相比从前,人们的“活着”到底是越来越无奈叠加了。

放眼当下,年轻人不想生,老年人又孤苦者比比皆是。这样的现实、这样的人生,孤独感就会让人体会得更加浓重。

在读马尔克斯的鸿篇巨作《百年孤独》一书时,令人受到的最大感触莫过于:

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认知了生命、认知了自己、认知了关系。人们也悟透了孤独、看清了现实与人性。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当下,人们才因为《百年孤独》一书中最精华的一句话学会了与自己和解: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

只可惜,人唯有经历过后才会深刻领悟孤独、不再用前人与子女间的“孝”字伴和谐,来真正把晚年安度。

从前的人,是因为“孝道”以父母为大、让父母知足,从而子女私心轻微。

可是,随着现实当下的精致利己者居多,负面风气的来临,似乎人老了被人嫌弃已经成为了最为常见的状态。

诚然,现实生活中,有些老人为老不尊、让人愤恨切齿。可是,绝大多数的老人,还是好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可是,部分年轻人却不管自己的父母究竟如何,总之就在自我私心上,用理所应该把不反哺,用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形式做了展示。

人,都有老的那一天。

纵然每个人都像《百年孤独》一书中给出的启示那样,谁都逃不开不开孤独的宿命。

可是,生命尚在时的大部分还不错的老人,有几个不希望和子女之间的距离不那么远呢?

纵观当下的现实生活,年轻人对老年人的态度,如下几种已经见怪不怪了:

①儿媳没有赡养公婆的义务,嫁出去的姑娘没理由帮衬娘家;

②不帮忙带孩子,就不会管养老的任何问题;

③对父母颐指气使,父母却只能小心翼翼;

④子女对父母各种要求都理直气壮,父母半点需要都要反复思量又欲言又止。

从什么时候起,父母开始对子女小心翼翼这件事,可有为人子女者用心观察过?

有些子女说,父母真的很“烦”。该管不该管也要管、该管的却不管……

实际上,这个“管”与“不管”对于子女和父母的不同概念,无非是:

子女觉得,你要么别给我添麻烦,要么捡着让我开心的话说、顺心的事做。否则,最好别搞事情。

父母觉得,自己眼中的子女无论多大都是孩子,需要自己多操心才放心。加之,随着自己的年纪增加,父母生怕自己对子女来说“不中用”了。

可是,这样的心酸,唯有子女的子女成人后,才能深有体会理解自己的父母吧?

现实的当下,我们多听见一些年轻人的发声:

我上了年纪,我一定不会像我的父母那样“招人烦”。

实际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之间的更替和繁衍,几乎每个人都在把父母的路再走一遍。那些扬言不想生的人,到了一定的年纪还想要生的。

只不过,每一个注定被子女嫌弃的父母,都不会和子女真的有隔阂。子女再令父母心寒,一句发自内心的道歉,也就彻底翻篇了。

只不过,那些面对完全失去了良心和道德的子女的老人,就真的不会再期待什么了。

《百年孤独》一书中曾写道:

一个幸福晚年的秘诀不是别的,而是与孤寂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

想来,那些自我释然、对忤逆的子女不再期待的父母,大抵上因为“不期待”三个字,保全了自己最后的体面吧!

现实的当下:有些子女不啃老,父母就已经很知足了!

曾几何时,提及某家子女啃老,都会被鄙视?可是当下,满嘴仁义道德却啃老不止的年轻人,比比皆是。

有些老人,早已退休多年,却还在为了子女掏干腰包之外,还做着补贴家用的“不得不”工作的行为?

如果,你觉得这样的子女会对父母有感恩之情,那你便错了!

有些年轻人,靠着父母买房买车享受生活,却对父母的心疼半分都没有。最多,说几句让父母心甘情愿再付出的话,也就是最大的孝道了。

说起“啃老”,也不得不说有些父母的“活该”现象:

①子女自小,被宠溺过度,巨婴啃老不足为奇;

②父母总以为自己能动,就要给子女做助力,却因为奉献过度让子女的享受由本该感恩转化成了理所应该。

③不懂放手子女独立,总把最累、最苦给自己的父母,永远别想子女真的独立、真的长良心。

身为父母,还是要适当自私才行。

哪怕是面对子女,父母也要懂得表达自己的需要与诉求。

按照目前的现状发展,基本上会越来越多的老人,上了年纪、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时候,会面临“老无所依”。

同时,越是按照当下的风气看,越会是“养老院”是老人归宿、与子女之间各过个的是常态!

孤独,生命的本质,越是当下越凸显的毫无遮掩。

其实,厌烦或惧怕孤独也好,悟透孤独而享受孤独也罢,“孤独”二字是每个人余生前行的“必经之路”。

只是回归现实、透过人性,结合《百年孤独》一书的启示,会深刻地明白: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每个人也都不能完全脱离了自己的所图,去面对关系。

身为父母者,若单单用养儿防老来看待子女的反哺,或子女单单用在父母身上的所图来定义反哺,那这都是人性之下的私心。

没有所图的关系不存在,我们无论是身为父母还是身为子女,都不能忽略人性的所图,关系的界限感就会很好拿捏。

那样,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都不会有道德绑架。

同时,期望少了,失望也不会太多。人生,便可以在孤独日渐深刻中,享受它的存在,并在与自己握手言和的最后时光,体面地走完人生这一程。

无论你是谁、来自哪里,孤独和迷茫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End—

话题讨论:你现在就开始想到晚年的生活,如何度过了吗?欢迎留言互动吧。

上一篇:朋友圈晒粽子的句子 适合晒句子发的句子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