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夏至 | 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看热讯
今日夏至,“ 昼晷已云极 ”,这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日子,我们将度过炽热而漫长的一天。
史籍中对于夏至的解释为:“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无论是凝滞的、无垠的酷热,还是迅疾而磅礴的暴雨,甚或是满池接天莲叶无穷碧,夏至日总是给人一种尽兴和极致的感觉。
(资料图)
夏至:开阔而诡奇
夏至是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
有关节气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尚书·尧典》,其中写道:“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日中星鸟,以殷仲春……申命羲叔……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分命和仲……宵中星虚,以殷仲秋……申命和叔……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文中出现的“日中、日永、宵中、日短”是对太阳在一年中最为明显的变化的表述,大致相当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中国最古的史籍《尚书》
也有学者认为,古人可能在4200年前就对夏至节气有了准确的认知,山西陶寺遗址中,考古学者发现了带有刻度的圭尺,证明中国古人那时就已掌握了圭表测日的方法。古人用圭表测日,持续观测一年之中日影的变化,发现了日影最长的夏至日和日影最短的冬至日这两个极点,从而得以确定夏至和冬至的时间。
山西陶寺遗址出土圭尺
发生在夏至日的诸多故事中有一则特别引人注目,即后来被用以形容人的疑惧、妄自惊忧之态的“杯弓蛇影”,这个故事出自东汉应劭辑录的《风俗通义》:
予之祖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请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露,攻治万端不为愈。
后郴因事之至宣家窥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郴还听事,思惟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则使门下支将铃下侍徐扶辇载宣,于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蛇,因谓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遂解,甚夷怿,由是瘳平。
“杯弓蛇影”发生在夏至日似乎并不是巧合,盛夏日格外明媚的阳光才让弩的影子格外清晰;而另一层面上,夏至日本身因为白天特别漫长和北回归线上“日中无影”等的“奇观”而被古人赋予多重象征意义。
夏至在古时称“夏至节”,历代都有隆重的庆典仪式。
《周礼·春官》记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日祭神,为了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清嘉录》里称:“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另外,宋代从夏至日开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
梦华录中的宋式团扇
夏至的民谚称“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夏至时,新麦已成熟,正是吃面食的季节。关于尝新麦还有一则非常重口味的故事——春秋时期,晋景公杀了权臣赵盾及赵氏全族三百多口人。有一天晋景公做了一个噩梦,找一位叫桑田的巫人解梦时,巫人说:“不食新矣”,意思是晋景公活不到吃新麦就会死。后来晋景公命人把田里的麦子收上来做了麦食,他把桑田巫召来以见证自己可以吃到新麦,但景公正要吃麦食时,却因肚子胀痛,“如厕,陷而卒”,他最终还是没有吃到新麦。
与夏至有关的这两则故事构成中国历史故事中最有妙趣、最诡奇的一幕。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今天阅读关于夏至日的诗歌,会发现阴、阳这样的词语出现的频率极高。
唐朝权德舆《夏至日作》写四季之周转轮回: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宋朝张耒《夏至》虽然是写节气,但却写出了非常严肃的训诫意味:
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
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
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
元代赵孟頫《夏至》写一阴始生,也在其中形塑出一个受节气感召的叙事主体的形象:
夏至午之半,一阴已复生。坚冰亦驯至,顾岂一朝成。
万物方茂悦,安知有彫零。君子感其微,恸笑几失声。
在这样的抵达极致的时间节点,古人会非常敏感地绷紧心里的弦,时刻注意着已经出现的、并终将成为趋势的细微变化。“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之后将是必然的收敛与衰落,古人认为阳气至夏至而极,此后阴气将渐生。
夏至三候的候应也在回应着这种变化,夏至三候为一候“鹿角解”,古人认为鹿为山兽,属阳,感知阴气之萌生,鹿角会脱落;二候“蝉始鸣”,以蝉鸣为夏声;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药草,因生于农历五月,时值“夏之半”,所以叫作半夏。
夏至景观
这种细微的观察有时候也会随着写作者心绪的不同而发展成一种更为开阔的情绪,明代刘基《夏日杂兴七首》中的一首写:
夏至阴生景渐催,百年已半亦堪哀。
葺鳞不入龙螭梦,铩羽何劳燕雀猜。
雨砌蝉花粘碧草,风檐萤火出苍苔。
细观景物宜消遣,寥落兼无浊酒杯。
这诗写得看似怨艾,但颔联情绪激越,有所寄托,让人联想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写的作为夏至二候的蝉:“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似乎越是在夏日漫长的苦挨中,人越容易陷入沉思。
清张若霭画墨妙珠林(卯)册 夏至
那光焰浓烈、多变,让我们的心灵震颤
学者们考证,夏至在大时间序列里正是乾卦时空。乾卦爻辞,潜则勿用,见则在田,朝乾夕惕,或跃在渊,飞则在天等等卦象,都是对人生状态极好的指示。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也回应着夏至“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的节气特点,都说出这一时节中,生命享有着造化赋予的充沛的能量,不需要再依傍外物而自有一种蓬勃开阔。
这种壮丽豁朗的感觉首先体现于夏至前后格外斑斓的天空,而或许在千百年前,古人也曾见到一片这样的天空。宋代杨万里《夏至雨霁与陈履常暮行溪上二首》
其一写:
西山已暗隔金钲,犹照东山一抹明。
片子时间弄山色,乍黄乍紫忽全青。
其二写:
夕凉恰恰好溪行,暮色催人底急生。
半路蛙声迎步止,一荧松火隔篱明。
“乍黄乍紫忽全青”句贴切写出盛夏傍晚天空短时间之内的变化,如果杨万里的描述因凝缩简练而限制着我们的想象,那我们来看博尔赫斯怎样写吧,他在《晚霞》中写:
“即使是无华而又平淡,日落也总是感人的景观;然而,更能让人动情的,却是夕阳最终沉没之后那将原野染成锈色的余晖残焰。那光焰浓烈、多变,让我们的心灵震颤,那光焰将黑夜的恐怖遍洒于整个尘寰,在我们发现它的虚幻的刹那,那光焰却消隐在转瞬之间,就好似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在做梦的时候,梦境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一般。”
滑动解锁 北京的晚霞
如果文字不足以诠释天空之美,那么来看看绘画吧。
“发现了自然中的光影”的印象派完全把精力放在捕捉视觉印象和追求光色的变化上,他们忽视对象的形和轮廓,把对象画得相当松散和自由,只追求色彩效果,或者说,追求和捕捉一瞬间的光影。
莫奈 《睡莲与云》
中国的近代画家中最擅长表现光影的画家之一是李可染,他结合了自己写生实践与西方写实方法的“色阶法”,在绘画中表现出自然光影所形成的由明到暗的微妙变化。
李可染自己曾认真介绍怎样用水墨这种看似单一的形式来表现出光与气。李可染回忆:“有一次,我在万县看到暮色苍茫之中山城的房子一层一层的,很结实,又很丰富、含蓄。要是画清楚了,就没有那种迷蒙的感觉了,其中有看不完的东西,很复杂也很深厚。后来我就研究,先把树、房都画上,以后慢慢再加上去,以纸的明度为0,树、房子画到5,色阶成0 :5,显得树、房子都很清楚,然后把最亮的部分一层层加上墨色,加到4 :5,就很含蓄了。我把这种画法叫做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先什么都有,后来又逐渐地消失,使之含蓄起来。采取怎样的艺术加工手段,怎样的艺术语言,要煞费苦心。有些极其美好、特殊的对象,一次是画不出来的,需要反复加以研究。”
李可染画中光影 滑动查看更多
“圆荷始散芳”
夏至也预示着三伏天即将来临,夏至以后气温继续升高,再过二三十天就会迎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夏至前后南方总是潮闷多雨,人们常常食欲不振,消瘦憔悴,有“苦夏”之扰。
由此,这一时节的诗歌中,大家最喜欢捕捉那种在酷暑时偶尔转凉的天气或者是写作一个能够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关于夏至最有名的一首韦应物的诗歌《夏至避暑北池》中写: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夏至时节,“圆荷始散芳”
夏日的一场雨能够解积压许久的炎热,苏轼《鹧鸪天》写的非常生动:“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夏至时节的吃食也有一些吃食,白居易《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中近乎罗列一般写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白居易的“夏至筵”中除了粽子、肥美的鹅,应该包含莲馔,这是南方夏至节气很重要的食物。所谓莲馔,就是用莲花各部分做的食物,莲的花、叶、藕、子都是制作美味佳肴的上品。早在唐朝时,人们有吃荷叶包饭的习俗,柳宗元《柳州峒民》写:“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墟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了荷包饭的制作方法:“东莞以香粳杂鱼肉诸味,包荷叶蒸之,表里透香,名曰荷包饭。”
谈道消夏,冰饮也必不可少。 《宋史·礼志》也记载,达到一定级别的官员,在伏日这天会被赏赐“蜜沙冰”。据推测,“蜜沙冰”,就是浇上蜜、放上豆沙的冰,也就是刨冰。其实,早在秦汉时期,每到夏至第三个庚日,也都会举行冷宴,汉代郑玄《周礼·注疏》中说:“暑气盛,帝以冰颁赐,则主为之。”说明在“冷宴”上吃的就是窖贮的冰块。
古画中的“玉碗冰寒消暑气”
晴也好,雨也好,闲适恬淡的日子总是最珍贵的。以宋代词人周邦彦的《鹤冲天》寄语所有忙完了工作而即将安心迎来一个端午假期的人:
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
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排版 | 榛栗子
主编 | 魏冰心
知识 | 思想 凤 凰 读 书 文学 | 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