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加速“四链”深度融合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04-24 14:15:15 来源:大连日报


(资料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今年大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此,全市应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深度落实“四链融合”,完善科技、人才、创新、产业、资本的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着力提升创新要素赋能产业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化创新链机制体制改革,释放赋能活力

近年来,国家围绕赋予科研人员自主权、教育分类评价改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优化创新链机制体制和制度环境,突出知识价值和贡献绩效导向,充分释放创新要素活力。尤其是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等多部委围绕简政放权、国有资产管理等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密集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试点政策。支持科研单位探索科研人员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以现金出资方式,入股经所在单位批准同意、与所在单位共享成果转化收益、产权清晰的科技型企业,以“技术入股+现金入股”形式进行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并已在其相关试点高校、科研院所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连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大量优质科技成果,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2022年度全国技术合同交易数据,大连技术合同登记6754项(计划单列市排名第三),技术合同成交额427.27亿元(计划单列市排名第二),技术交易额131.25亿元(计划单列市排名第四)。如何突破现有的制度和政策约束,引导更多科技成果“聚连兴连”,需进一步解放思想,落实落细中央引导政策,加快实施创新链的科技成果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改革试点,健全科技成果在连转化生态化、体系化的政策保障。

实施人才链补强计划,筑科创赋能之基

“十四五”期间明确要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人才作为创新主体的核心要素,是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策源地核心发展的第一资源。因此,要加大人才政策创新实施力度,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近年来,大连市聚焦重点产业领域人才需求和“两先区”高质量发展需要,扎实推动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从“5+22”人才政策到“兴连英才计划”及配套实施细则,构建了涵盖高层次人才、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及高校毕业生的多层次创新人才梯队,进一步提升人才专业化服务的精准度,目前全市人才总量188万余人,高层次人才7500余人,“十四五”规划新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000名。但与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人才培养高地相比,人才体量和规模仍有不足,尤其是战略科学家人才梯队建设仍有很大上升空间。建议大连市在重点产业领域引才、“带土移植”引才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大面向行业产业的科创人才、高端运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力度,补足创新创投人才链短板,将产业发展需求与创新创业创投紧密结合,构建卓越人才—引擎企业—创投资本三位一体的人才牵引赋能环境,加大高水平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云端揽才”和“连理育才”力度,彻底打通“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人才+资金+项目”引育模式,确保人才“留得住”“用得好”,打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完善产业链布局,以创新需求协同赋能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是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中,明确要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大连市要发挥新时代东北振兴“跳高队”作用。当前,大连市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全力抓好15条重点产业链建设。提升头部企业配套率,促进“链主”企业与上下游企业联动发展,加快打造万亿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及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一代汽车等多个超千亿产业集群。2023年大连市绿色石化和精细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投资项目呈现结构持续优化态势。要进一步提升创新引领的硬核实力,发挥科技龙头企业资源集聚、创新孵化和生态构建的引领作用,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与产业链龙头企业对接,组建校企协同创新联合体,开展有组织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做到供给侧需求侧双向发力。当前,大连市加快构建“5+4+3+1”现代产业体系,要聚焦五大主导产业资源优势,建设辐射东北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形成面向产业技术创新的持续供给能力。围绕数字大连和智造强市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加大工业大数据平台和工业互联网的协同产业链网络建设,健全产业链配套和营商环境,打造创新链和产业链协同增长极,提升产业链区域辐射能力和内循环能力。

优化资金链生态,赋能科技金融体系

资本是推动科技成果走向产业的关键要素,是带动各类创新、生产、市场要素集聚和优化配置的重要纽带。《大连市推动上市公司量增质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要培育一批雏鹰、瞪羚、独角兽和领军企业,也要持续发掘储备符合上市标准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明确2023—2025年,力争全市每年新增6家、10家、20家上市公司。如何培育一批“懂科技”的耐心资本,通过专业化的运作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在连高科技公司,实现资源、资本、资金的良性循环。不仅要加大在连科创企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提升资本青睐的“硬科技”实力,也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创新创投氛围,打造一批能够打“持久战”的产业赋能型科创企业。持续优化资金链生态环境,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投贷担保模式,不断完善科技金融体系。要发挥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改革创新优势,探索科技研发带动资本杠杆效应的“创融”模式、培育高校“科学家+X”学科性公司赋能地方国有企业的“创转”模式、打造“科创小镇”等载体构建科创投贷“泛在网络”的“创汇”模式,实现面向大连市产业需求的各类创新主体与投“早”投“硬”的金融资本深度绑定,提升大连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企业双向赋能的活跃度,为大连市加速迈向“万亿GDP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郝涛,作者系大连理工大学技术研究开发院(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副研究员,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生。)

上一篇:vivo X Flip评测:深度适配的横向外屏,不做「美丽小废物」_每日聚焦

下一篇:最后一页